就业难,难于上青天。社会调查发现对于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及其家庭来说,找工作,俨然成了一场“求职高考”。为了帮助大学生就业,上到党中央,下到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和促进措施,但仍然无法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矛盾。各种毕业生招聘会、供需见面会等,水泄不通、人满为患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找到好工作,毕业生人群中不断涌现“面霸”、“考霸”、“拒无霸”。这些曾经的天之骄子、这些高考的佼佼者、这些象牙塔里面的莘莘学子,为什么难得企业的青睐呢?到底是谁动了大学生的饭碗?
其实,企业并不是不欢迎应届毕业生,不少企业求贤若渴,每年还拿出相当一部分岗位招聘应届毕业生。但是来应聘的应届毕业生很少有符合企业需要的,不是缺责任感,就是缺经验,更重要的是缺与岗位相应的技能,恰恰这是企业最看重的,学生在学校学的和企业在工作中实际用的出现了断层,试问企业要这样的大学生何用?
武汉大学1+N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三,归根到底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首先,大学生择业观念的没有与时俱进。当‘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时,人们的就业心态就会变得狭隘。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由于大家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中,都只希望学金融、外语、计算机等热门专业,所以造成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人才的相对过剩。
其次,是社会经济形势影响就业环境。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危机的深入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缓慢,一方面降低了该行业提供脑力劳动岗位、吸纳大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缺少发达的服务业特别是发达的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使我国的传统制造业迟迟未能升级换代成现代制造业,从而进一步限制了脑力劳动者就业市场的发育。
第三,也是最就业难的深层次的症结在于高等教育的质量。
我国现有高等教育的现状是:
1、传统的高等教育的方向和模式旨在培养学术型、研究性人才,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结构和劳动力需求结构完全不一致。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造成“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校培养不出来;高校培养出来的,市场又不需要”的尴尬局面。
2、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多为突击式的技能催熟,难以跟上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的步伐。
现有高等教育结构性缺陷的造成是历史性的问题。我国高校在招生及教学环节上采用的是计划模式,而到了人才输出时,却遵循市场经济模式,完全由毕业生自主择业就业。两者冲撞,引发矛盾,其结果导致就业难。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课程中倡导的那样,真正对孩子负责的高等教育,应该是把孩子培养成“三需要”人才: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社会需要的学习型人才。他们要培养的,就是这样的人才,中国的建设发展需要这样的主力军。
,重塑你人生!
- 下一篇: 武汉大学1N工程管理专业
- 上一篇: 江汉大学成教招生简章校本部官方报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