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5月18日,我校2011届本科生已落实就业单位的达到91.23%。今年的毕业生,80%以上进了三资企业、大型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武汉大学1+N真正实现了“高质量就业”。
“我校的毕业生只要真的想就业,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党委书记李健依然信心满怀。学校为提升就质量打出的“三招”,招招成为毕业生职场制胜的“王牌”。
一、跨学科培养延伸人才“宽度”
凭借学科门类齐全、交叉互补性强的优势,武汉大学很早就开始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目前,学校已有跨学科人才培养试验班12个,其中有3个实验班跨越了3个一级学科。武汉大学1+N是国内培养输送复合型技能人才总人数最多、落实就业质量最高、签约企业最多、毕业生最受企业欢迎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从这里走进各大企业单位的武大1+N学子,成为“武大制造”最好的印证。
二、研究性学习增加人才“厚度”
毕业将近,我校许多创业团队仍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研究活动。今年,从这些团队中走出了不少“佼佼者”:电子与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徐若兰免试获普林斯顿大学全额奖学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羊志伦被保送到清华大学读研、谭孟泷被百度公司录用、崔汉青被微软中国研究院录用。
为了让本科生有机会从事创新实践和科研活动,武汉大学从制度、经费、教师、设施等方面给予了优先保障:学校投资800万元修建了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还拨款逾200万元设立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
截至011年,我校本科生完成了300多件创新实践作品,其中一些成果获得了全国特等奖。在挑战杯、计算机仿真大赛、数模竞赛等大赛中,武大学子捧回一座座“金杯”。这些手捧“奖杯”的本科生,还未毕业就已经有用人单位前来“订货”。
三、“订单式”培养拓展人才“销路”
每年寒暑假,订单式培养的学生除完成教学计划的全部课程外,还要接受520个学时的专家授课和企业实习。从参加订单式培养开始,他们拥有了“双重身份”——在校大学生和企业准员工。在这里,学生不仅学到了企业急需的知识,还提前完成岗前培训,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双重认可”。
武汉大学1+N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就业质量背后,是武汉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向记者解读了其中的“密码”。
,重塑你人生!
编辑报道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