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法制办公室8月6日在其官方网站公布《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征求意见稿)》提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成本费用,依法在税前扣除,用人单位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经费不得低于本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总额的70%。用人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提取、使用管理办法应当由职工(代表)大会制定。
这则新闻一时之间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各大门户网站和主流媒体纷纷转载和评论,“企业培训”也成为炙手可热的关键词。众所周知,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人才竞争已日益达到“白热化”状态。“培训”不仅仅是提升员工个人能力的手段之一,也是各大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参考之一。
而现实是,目前我国各地普遍存在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状况,即使在去年底就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时候,广东等地技工的求人倍率依然在1∶1.3左右,供不应求。此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前技工短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不够,“重使用轻培养”——这也是很多企业尤其是小型民营企业的通病。
而另一现象是,在金融危机的笼罩下,经济慢慢冷下来了,职场人的学习热情却提高了。越来越多职场人趁机“回炉”储备知识,增加自身竞争力。与此同时,类似万科、IBM等知名企业在薪酬增长和晋升幅度收窄的情况下,企业以增加培训、帮助员工发展作为人才保留的首要手段。
那么,培训与“被培训”,是否成了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一场无形的“博弈”呢?这恐怕也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状态罢了。
这里有的人会说:“我反对!不管那些大道理是怎样,对于我们一线员工而言,那些企业培训没有针对性,没有技术含量,大多是一味的灌输纪律呀、制度呀,拖沓而无效!现在又要“企业提供专门的培训经费来培养员工”,真担心工厂会借故打着“培训费”的幌子来克扣我们的工资。”其实话也不能这样讲,毕竟培训是一种促进企业和个人成长的手段之一。从目前来看,我觉得培训对于个人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从“新员工培训”让我很快融入这个新的团队,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找准自己的方向。到接下来的“技能培训”,让我了解到行业内最新科研动态、机械试行、技术更新等最新讯息,不仅增长了见识,更让我在工作上得心应手。
用一部法规来推动企业培训工作,我想,这既是企业不愿意看到的,更是企业当中的员工更不愿意看到的。原因是什么?道理很简单,企业需要借用培训提升企业的人才竞争力,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当中的员工需要借用培训实现个人的能力和价值的提升。然而,进入了我们现实的管理工作当中,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都对培训有所抱怨,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难道真的是一对不可分解的矛盾共同体。其实,这个层面的原因同样很简单,归根结底还是观念的问题。
在有些企业之所以不愿意给员工培训,认为自己花钱费时间培养出来的员工跑了反倒白白成了竞争对手的“肥肉”,其实关键就在于这些人还没有从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真正明明白白,透透彻彻地给算一下用工成本问题。而有些员工为什么不愿意进行培训,不仅仅是有些人认为所谓的企业培训犹如“鸡肋”,反倒浪费了时间,其实根本理由也是在于看不到培训的价值,看不到培训对于推动职业长远发展和个人职业成长的作用。
讲师资源也有很多问题。培训顾问看起来很多,但不少企业有过这样的经历:向不同的培训机构咨询课程,不同渠道推荐来的老师却是同一个人。这是因为目前活跃在国内市场的培训公司绝大部分是培训中介,不具备自己的培训师队伍,具有不稳定性,有客户就可以开张,没客户随时有关门的可能。
培训中介机构和正规培训公司的区别在于:首先,专业培训公司有全职培训师,公司会培养讲师。其次,有公司品牌和统一稳定的质量,不同老师有不同的风格,但是绝不会造成质量上的区别。再者,专业培训机构提供的是专业化的课程,而不是吹捧哪位“大师”,靠他的光鲜背景卖得高价。培训中介机构则是外借师资和客源。
有人也许会说,我认识一些自由讲师,他们也是专业从事培训,如果培训中介用他们,也不错啊。的确,自由人做专业培训师,国外的培训市场上也有不少。区别在于,自由讲师靠的是自身经验的积累、思索,而专业公司有丰富信息的分享,以及团队资源对某个主题的切磋,互相帮助地成长。
综上所述,从培训的意义、课程内容、培训机构选择等方面来看,培训行业中的供应商和使用者都在不断地修炼和成长。市场竞争就是人的竞争,唯有怀着春风化雨的信心,持续不断地培训,方能练就高素质的现代企业队伍。
武汉盛世领导力教育培训机构